美丽的爱情故事永远是大家最爱谈论的话题,大家又有没有想过这爱与恨从何而来,为何两个不相干的人从相识到相爱到最后变成陌路人,甚至相互憎恨对簿公堂?那一刻爱意荡然无存,变成无了期的恨之入骨?前几天看到一则佛教经典故事,是清朝期间官家里爱恨情仇的真实轮回故事。
清光绪年间,北京旗人唐鲁孙的祖父在南京为官,祖父的一位同僚王道台有个女儿,王道台希望女儿能嫁给唐公子(即唐鲁孙先父),大家只是简单聊几句也没有落实亲事,等王道台出差一个多月回到南京后,知道唐公子已订婚,有点埋怨,唐家觉得抱歉,就认了王小姐当干女儿。第二天,王道台带着女儿和厚礼上门认干爹,王小姐和唐公子见了一面,两人总共也只是见了这一面。唐家迎亲那天王小姐盛装出席,祖母让新娘子(即唐鲁孙先母)隔着霞佩向王小姐微微点头作礼。当天王小姐留宿唐家,半夜说胸口痛,不得已只好送回王家。第二天被告知王小姐死去。三朝那天新娘子在新房梳头时,说见到王小姐,只有上身没有下身,她一下子就上了新娘子的身,说起南京话来。不管用什么方法王小姐就是不肯出来,唐公子生气说:‘这不关新娘子的事,为何折磨她!’然后王小姐就上了唐公子身上天天闹。后来唐家找了江西龙虎山的张天师,说是宿孽,他没法解。闹得没办法唐家新娘婆家和王家三家只得写表,说明王小姐是元配,将来新娘不管生的是男是女都是王小姐的,而且要永远祭念她,就这样哄着求着王小姐。王小姐还会闹,可是没闹得那么凶了。唐家都求着王小姐不要闹事,可新娘子的姑母老太却骂王小姐不要脸,王小姐怒火中烧,最终上了唐公子身,唐公子被活活烧死了。确切地说唐鲁孙先父是被王小姐折磨得死了。唐家每年祭祖时,总有王小姐一份,唐鲁孙先父遗照旁边的小相片就是王小姐。
后来唐鲁孙长大后,好奇用乩坛【悬盘】问这件事:清雍正年间,苏州街上,退休相国府和一位知府衙门的后花院两巷子相交的,相国千金的绣楼和知府少爷的书房相连,两人日久生情,珠胎暗结。相国小姐平时足不出户,只有个卖花婆子能进绣楼,于是小姐把秘密告诉了婆子,让婆子想法子带打胎药进府,小姐给了很多银子让婆子保守秘密,谁知打胎不成,小姐也死了,那婆子没有遵守承诺,把事情四处张扬。悬盘上说,这婆子就是唐鲁孙先母,知府少爷就是唐鲁孙先父,王小姐就是那个冤死的相国千金。
王小姐与唐公子无缘成亲,一世仅一面之缘,王小姐却非要致唐公子于死地,新娘子也没好受,这真是不可思议!原来是前世种下的情孽今世讨,爱的反面是恨,有多爱就有多恨,业力牵引有果必报,王小姐的冤魂才来索命讨前世的情债!
有幸恭读 H.H.第三世多杰羌佛说《世法哲言》第20页,说到:爱与恨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有缘有故的条件下才会产生,天地之间,人世之道,万物之情,都是如此,绝没有无缘无故的爱,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。比如,如果我们没有听到过的,或者没有见到过的,或者没有意识到过的某人或某事,这三种因素或缘由,一者都不具备,那么就不可能知道此人,也就不可能有这个人的概念;或者就不可能知道这件事或者物,也就不可能有这件事物的概念。既然这个念头都不存在,又怎么谈得上爱和恨呢?所以爱与恨是必须建立在有缘有故这个前提之下的。又比如,我们爱一个人、恨一个人,那么首先我们得见到过他,或者看到过他一眼,或者他的形象、或者他的态度、或者他的品行,对我们有所感受,我们才会产生出分别的心,称为和合之因,从而结爱或恨的这种果。因此,只有有缘有故,才有爱与恨。无缘无故,其念无存,自然也就没有爱与恨了。
可知世间一切的爱恨情仇都不会是无缘无故的!没有走进来认真学习,又有几人了知因果感报?又有几人放下情执?佛法博大精深,情爱轮回之事只属一二,希望各位在听故事之余,察见大智慧,走进福慧海!
桌上花
2016年10月08日
(备注:此文属个人理解仅供参考,一切正知正见当以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亲说之法义为准。)